新生兒睡眠斷斷續續的現象,主要與其生理發展及睡眠結構有關。以下分為「生理基礎」與「照護要點」兩部分說明:

生理基礎

  • 睡眠階段簡單
    新生兒(0-1個月)的睡眠階段僅分為「安靜睡眠期」(quiet sleep)、「活動睡眠期」(active sleep)及過渡睡眠期。活動睡眠期約等同於較大孩子的快速動眼期(REM),此時寶寶容易有肢體動作、表情變化,甚至發出聲音,容易被誤以為已經醒來。
  • 睡眠週期短
    新生兒的睡眠週期約50-60分鐘,且會先進入活動睡眠期,再進入安靜睡眠期。活動睡眠期時,寶寶容易因外界刺激或自身動作而醒來,導致睡眠斷斷續續。
  • 日夜節律尚未建立
    新生兒尚未發展出明顯的日夜節律,睡眠時間平均分布在白天與夜晚,因此容易出現「睡睡醒醒」的現象。
  • 生理需求主導
    新生兒的睡眠主要由生理需求(如飢餓、尿布濕等)主導,而非固定的作息時間。

照護要點

  • 滿足生理需求
    當寶寶醒來時,優先檢查是否因飢餓、尿布濕、過冷或過熱等生理需求未滿足。及時回應這些需求有助於寶寶再次入睡。
  • 避免過度干擾
    在活動睡眠期時,寶寶可能會有動作或聲音,但未必真的醒來。此時建議家長先觀察,避免馬上抱起或哄睡,以免中斷寶寶的睡眠。
  • 協助建立日夜節律
    白天保持環境明亮、有聲音,夜晚則保持安靜、昏暗,有助於寶寶逐漸區分日夜,建立規律作息。
  • 照顧者自我照顧
    新生兒階段,照顧者應把握寶寶睡覺時補眠,以維持自身體力。此時寶寶的睡眠模式難以改變,家長無需過度焦慮。
  • 營造舒適睡眠環境
    保持室溫適宜、減少噪音與強光,並選擇合適的包巾或睡袋,有助於寶寶安穩入睡。

小結

新生兒睡眠斷斷續續是正常生理現象,主要與睡眠結構、週期短及日夜節律尚未建立有關。家長應以滿足寶寶生理需求為主,避免過度干擾,並協助逐步建立規律作息,同時也需注意自身休息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