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分離焦慮高峰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階段:
- 6個月大開始出現認生與依附行為,寶寶會開始認出主要照顧者,並將其視為「安全堡壘」,這是寶寶敢於探索陌生環境的基礎。
- 8至12個月達到第一個分離焦慮高峰,此時嬰兒開始理解「物體恆存」概念(即即使看不到人,對方仍存在),當照顧者離開時會明顯表現出不安或哭泣。
- 18至24個月可能出現第二個高峰,幼兒的認知與語言能力發展,使他們能更清楚預期分離,抗議行為可能更強烈。
- 2至3歲期間,尤其是剛上幼兒園時,分離焦慮仍較明顯,但隨著獨立探索經驗累積與信心增強,焦慮感會逐漸減少。
關於心理安全堡壘,主要是指寶寶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建立的安全依附關係。這種依附關係讓孩子在面對陌生環境或威脅時,能夠退回到「安全堡壘」尋求安慰與支持。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未來在人際社交及情緒調節上通常表現較佳,較容易信任他人並展現合作行為。
父母可透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心理安全堡壘,減緩分離焦慮:
- 穩定且一致的照顧,讓孩子感受到可靠的依附對象。
- 適時的擁抱與身體接觸,滿足感官需求,穩定情緒。
- 漸進式的分離練習,讓孩子逐步適應短暫分離。
- 在分離時給予明確的預告與安撫,減少孩子的不安感。
總結來說,分離焦慮的高峰期多在8-12個月及18-24個月,心理安全堡壘則是孩子依附主要照顧者形成的安全感基礎,對孩子的情緒穩定與社交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