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與分娩過程對新生兒吸吮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麻醉藥物對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
    生產時使用的麻醉藥物(如鴉片類鎮痛劑)會影響新生兒的神經行為,導致呼吸抑制和活力下降,進而影響新生兒的含乳和吸吮能力。這些藥物在母體內的半衰期較短,但在新生兒體內代謝較慢,可能持續影響中樞神經反應2至3天,造成吸吮不穩定、嗜睡或吸吮無力等問題。

  • 藥物代謝物殘留時間較長
    例如麻藥在母親體內半衰期約3~4.5小時,但在新生兒體內可長達13~23小時,部分代謝物甚至更久,這種代謝差異使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受抑制,影響吸吮行為的協調性。

  • 分娩過程的物理與機械影響
    分娩過程中頭部骨骼及神經系統的物理壓力,可能影響新生兒吸吮時的頭部運動協調,導致吸吮、吞嚥和呼吸的協調困難。正常新生兒吸吮頻率約40~60次/分鐘,吸、吞、呼吸比例約為1:1:1,分娩過程中的影響可能使這種協調性受損,進而影響哺乳效率。

  • 疼痛管理與非營養性吸吮的正面作用
    研究顯示,非營養性吸吮(如吮吸安撫奶嘴)可減輕新生兒在侵入性醫療程序中的疼痛,對早產及足月新生兒均有鎮痛效果,這種吸吮行為有助於新生兒的舒緩與穩定,間接促進後續的吸吮行為。

  • 建議與對策
    為減少藥物對新生兒吸吮的負面影響,建議使用短效鴉片類藥物(如fentanyl、remifentanil)並加強母嬰肌膚接觸時間,促進早期哺乳。對於長效鴉片類藥物則需謹慎使用,並密切監測新生兒狀況。

綜合以上,藥物(尤其是鴉片類鎮痛劑)及分娩過程的物理影響,均可能抑制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吸吮行為不穩定或吸吮能力下降,進而影響哺乳成功率。適當的疼痛管理與早期親子接觸是緩解這些影響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