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寶寶不吸母乳的原因可從心理與生理兩大面向來分析,並且兩者往往相互影響。


生理因素

  1. 寶寶本身的生理狀況

    • 早產兒、唇顎裂、舌繫帶過緊或神經肌肉問題,會影響寶寶吸吮能力與效率,導致吸奶困難。
    • 口腔感染(如鵝口瘡)、耳道發炎、鼻塞等身體不適,會讓寶寶吸奶時感到疼痛或不舒服,降低吸奶意願。
    • 寶寶過於疲倦或愛睡覺,可能無法持續吸吮。
  2. 餵奶過程問題

    • 餵奶頻率不足(建議一天8-12次,每2-3小時一次),或餵奶時間不對(寶寶餓過頭或想睡時餵奶)會影響寶寶吸奶意願。
    • 含奶姿勢不正確,寶寶嘴巴未含住乳暈,導致吸吮無效或不舒服。
    • 使用安撫奶嘴或奶瓶,降低寶寶吸吮母乳的次數與意願。
  3. 媽媽生理因素

    • 雖然較少見,但媽媽乳房問題(如乳頭形狀異常、泌乳不足)也會影響寶寶吸奶。
    • 媽媽服用某些藥物(退奶藥、含pseudoephedrine的感冒藥)、飲食(酒精、薄荷等)可能影響奶水品質或分泌。

心理因素

  1. 寶寶心理狀態與環境

    • 環境干擾(吵雜、光線強、照顧者更換)會讓寶寶分心,降低吸奶意願。
    • 媽媽情緒與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寶寶,例如媽媽憂慮、壓力大、自信不足,可能導致哺乳過程不順,進而影響寶寶吸奶。
    • 寶寶可能因為哺乳時的疼痛或不適,產生抗拒心理。
  2. 媽媽心理狀態

    • 產後疲憊、疼痛(如剖腹產傷口疼痛、子宮收縮痛)會影響媽媽的哺乳耐心與頻率。
    • 媽媽若不喜歡哺乳或缺乏支持,也會影響哺乳成功率。

總結

寶寶不吸母乳通常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生理上的不適或吸吮困難,加上心理與環境因素的影響,會讓寶寶抗拒母乳。解決之道包括:

  • 確認寶寶身體健康狀況,排除感染或結構問題。
  • 調整餵奶頻率與姿勢,避免使用奶嘴干擾。
  • 媽媽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尋求支持與休息。
  • 創造安靜舒適的餵奶環境,減少寶寶分心。

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寶寶吸母乳的意願與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