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照光治療是臨床上常見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以下說明其時機與流程:
照光治療的時機
- 膽紅素值標準:
- 出生24-48小時內:膽紅素超過12 mg/dL
- 出生49-72小時內:膽紅素超過14 mg/dL
- 出生72小時後:膽紅素超過15 mg/dL
- 若膽紅素值超過上述標準,建議進行照光治療。
- 特殊情況:
- 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或經皮黃疸測試值大於15 mg/dL,建議住院檢查和治療。
- 膽紅素極高時(如出生24-48小時內超過20 mg/dL,或出生48小時後超過25 mg/dL),則需考慮換血治療。
照光治療的流程
- 準備工作:
- 新生兒僅穿尿布,使皮膚最大面積暴露於藍光下。
- 以眼罩保護眼睛,避免藍光傷害。
- 早產兒可在生殖器部位貼隔光紙,進一步保護。
- 治療環境:
- 調整空調溫度略高於一般室溫,維持新生兒體溫。
- 治療過程:
- 持續性照光:持續照光效果優於間歇性照光。
- 翻身:每2小時翻身一次,確保全身皮膚均勻接受光照。
- 補充水分:每隔2小時或視需要補充水分,預防脫水。
- 副作用觀察:
- 常見副作用包括暫時性綠稀便、水分流失增加、體溫不穩、暫時性皮疹等。
- 需密切監測新生兒狀況,及時處理異常。
照護與注意事項
- 居家觀察:
- 返家後若發現皮膚、眼白變黃、食慾變差、吸吮力減弱、嗜睡、活動力差、尿量少,應立即就醫。
- 環境建議:
- 出生兩週內,房間應光線充足,方便觀察黃疸變化。
- 避免接觸有害物質:
- 一個月內新生兒篩檢尚未確定異常時,避免接觸紫藥水、樟腦丸、樟腦油等藥品。
總結:新生兒黃疸照光治療的時機主要依據膽紅素值與新生兒年齡,治療流程則著重於皮膚暴露、眼睛保護、體溫維持、定時翻身與水分補充,並需密切觀察副作用與新生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