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法律手段保障婚姻中的財產權益,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選擇適合的夫妻財產制
    台灣法律規定夫妻財產制主要有三種:

    • 法定財產制:婚後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依《民法》第1030條之一進行剩餘財產分配,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
    • 約定財產制:夫妻可在婚前或婚後以書面契約約定財產歸屬與管理方式,需經法院認可,包含共同財產制與分別財產制兩種形式。
    • 分別財產制:夫妻婚後財產各自管理,互不干涉,離婚時無財產分配問題,適合避免一方債務影響另一方的情況。
  2. 訂立夫妻財產契約
    透過婚前或婚後簽訂書面契約,明確約定財產的歸屬、管理及使用權,保障雙方權益,避免未來爭議。此契約須經法院認可才能生效。

  3. 財產調查與保全
    若懷疑配偶有隱匿或轉移財產行為,可透過法院申請調查令,查詢不動產、銀行帳戶等資料,並可申請假扣押等保全措施,防止財產流失。

  4. 離婚時的財產分配訴訟
    依《民法》第1030條之一,離婚時可請求剩餘財產分配,法院會考量雙方婚後財產增減、家庭貢獻(含非經濟貢獻如家務照顧)等因素進行公平分配。若發現對方有惡意脫產,可提起撤銷脫產行為訴訟,保障自身權益。

  5. 避免債務連帶風險
    若一方有大量債務,建議申請變更為分別財產制,避免債務影響另一方財產。

  6. 尋求專業法律協助
    尤其涉及國際婚姻或跨境財產時,應諮詢具跨境法律經驗的律師,進行資產追蹤與法律行動。

所以,保障婚姻中的財產權益,關鍵在於事先選擇合適的財產制度、簽訂明確契約、依法調查及保全財產,以及在離婚時依法主張權利,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律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