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飲食原則
產後飲食的核心目標是幫助身體恢復、促進傷口癒合、補充生產過程流失的營養,並為哺乳做好準備。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建議遵循以下原則:
- 易消化、溫熱為主:產後初期腸胃功能較弱,建議選擇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粥、湯品,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 均衡多樣化:多攝取優質蛋白質(魚、蛋、豆、肉)、鐵質、鈣質、維生素與礦物質豐富的蔬果。
- 分階段進補:傳統坐月子分為三階段,飲食重點隨身體恢復狀況調整,避免過早進補。
- 充足水分:多喝溫熱湯水,有助代謝與哺乳。
分階段飲食建議與實用食譜
第一階段(產後1-7天)
重點:促進子宮收縮、幫助惡露排出、利水消腫,飲食宜清淡、易消化。
餐別 | 推薦菜單與食譜範例 | 功效說明 |
---|---|---|
早餐 | 白粥、小米粥、水煮蛋、蒸蛋 | 提供能量與蛋白質,易消化 |
午餐 | 魚湯(如鱸魚湯)、豆腐羹(加瘦肉碎)、灼時令蔬菜 | 優質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 |
點心 | 紅豆水、蘋果、雪梨 | 利水消腫,補充維生素 |
晚餐 | 雞湯(去油)、排骨湯(加紅蘿蔔、玉米)、少量粥、灼青菜 | 補充蛋白質與鈣質,增加纖維 |
食譜舉例:鱸魚湯
材料:新鮮鱸魚1尾、薑片少許、米酒適量(可省略)、鹽少許
做法:魚洗淨,與薑片一同放入鍋中,加水蓋過魚身,煮滾後轉小火煮10-15分鐘,加鹽調味即可。適合產後初期補充蛋白質與促進傷口癒合。
第二階段(產後8-14天)
重點:逐漸增加食物種類與份量,開始補充氣血,為哺乳做準備。
餐別 | 推薦菜單與食譜範例 | 功效說明 |
---|---|---|
早餐 | 紅糖小米粥、木瓜 | 補血、促進腸胃蠕動 |
午餐 | 養生魚湯、蒸蝦、川七炒蛋、菠菜 | 補充鐵質與蛋白質 |
點心 | 黑豆茶、鮮奶 | 補充鈣質與植物性蛋白 |
晚餐 | 帶殼海鮮、雜糧粥、紅鳳菜 | 多元營養,增加膳食纖維 |
食譜舉例:紅棗枸杞雞湯
材料:雞腿1隻、紅棗5-6顆、枸杞1小把、薑片少許
做法:雞腿汆燙去血水,與紅棗、枸杞、薑片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燉煮1小時,調味即可。有助補氣血,適合產後第二週食用。
第三階段(產後15-28天)
重點:飲食更豐富,可開始溫補,但仍需避免過於燥熱或油膩。
餐別 | 推薦菜單與食譜範例 | 功效說明 |
---|---|---|
早餐 | 全麥吐司、牛奶、水果 | 補充鈣質與膳食纖維 |
午餐 | 牛肉蔬菜湯麵、櫻桃 | 補鐵、促進造血 |
點心 | 芝麻糊、豆漿 | 補充鈣質與植物性蛋白 |
晚餐 | 清蒸魚、雜糧飯、蔬菜沙拉、四物湯(可諮詢中醫師) | 均衡營養,溫和進補 |
食譜舉例:青木瓜排骨湯
材料:排骨300g、青木瓜半顆、紅棗數顆、薑片少許
做法:排骨汆燙後,與切塊青木瓜、紅棗、薑片一同燉煮1小時,調味即可。有助補充膠質與維生素,適合產後第三週以後食用。
哺乳期營養建議
哺乳媽媽每日建議攝取熱量約2300大卡,需增加蛋白質、鈣質、鐵質及維生素的攝取。可參考以下每日建議份量:
- 五穀根莖類:4-5碗(1碗=1碗飯=2碗麵)
- 低脂奶類:3-4杯(1杯=240c.c.)
- 肉魚豆蛋類:3份(1份=熟肉/魚30g=蛋1個=傳統豆腐1塊)
- 蔬菜類:4-5碟(1碟=100g)
- 水果類:3份(1份=橘子或芭樂1顆)
- 油脂類:2份(1份=15g烹調用油)
注意事項
- 避免生冷、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影響傷口癒合與腸胃功能。
- 個人化調整:若有特殊體質或疾病(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壓),請諮詢醫師或營養師調整菜單。
- 循序漸進:飲食應隨身體恢復狀況逐步調整,勿急於進補。
小結
產後飲食應分階段、均衡且多樣化,初期以易消化、溫熱食物為主,中期可增加補血、補氣食材,後期則可溫和進補。哺乳期需額外注重蛋白質、鈣質與鐵質的攝取。以上菜單與食譜可依個人需求彈性調整,幫助產後媽媽順利恢復體力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