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瞳劑的作用原理
散瞳劑(又稱睫狀肌麻痺劑)是一類能讓瞳孔放大、同時放鬆眼睛睫狀肌的藥物,屬於副交感神經阻斷劑。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透過麻痺睫狀肌,抑制眼睛的調節力,讓眼睛在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時,睫狀肌不會過度緊繃,進而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
當眼睛長時間看近物時,睫狀肌會持續收縮,導致眼睛疲勞,甚至誘發或加重近視。散瞳劑能強制放鬆睫狀肌,使眼睛暫時失去調節焦距的能力,看近物會變得模糊,自然減少近距離用眼的時間,達到控制近視惡化的效果。此外,散瞳劑也常用於眼科檢查,幫助醫師觀察眼底狀況,並區分真假性近視。
散瞳劑的種類
根據作用時間與成分,散瞳劑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種類 | 主要成分 | 作用時間 | 主要用途 | 優點 | 缺點 |
---|---|---|---|---|---|
短效型散瞳劑 | Tropicamide、Mydriacyl、Mydrin | 4–6小時 | 眼底檢查、手術前瞳孔擴張、假性近視檢查 | 藥效短,白天較不畏光 | 點藥時有刺痛感 |
低濃度長效型散瞳劑 | Atropine(濃度<0.1%) | 1天至1週 | 延緩近視、預防近視增加 | 副作用(畏光)較輕,控制近視效果佳 | 白天仍會畏光,看近模糊 |
高濃度長效型散瞳劑 | Atropine(濃度≥0.1%) | 約1週 | 控制近視(現已較少用) | 無刺痛感,控制近視效果強 | 畏光嚴重,副作用明顯 |
- 短效型散瞳劑:藥效快,適合用於檢查或手術,點藥後約30分鐘發揮作用,4–6小時後消退,副作用較輕,但點藥時可能會有刺痛感。
- 低濃度長效型散瞳劑:目前臨床研究證實對近視控制效果最佳,副作用(如畏光、看近模糊)較高濃度型輕微,是現今控制兒童近視的主流選擇。
- 高濃度長效型散瞳劑:藥效持久,但副作用明顯,現已較少用於近視控制。
常見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散瞳劑常見副作用包括畏光、看近模糊、口乾、便秘等。其中,畏光與看近模糊是最明顯的眼部副作用,尤其是長效型散瞳劑。使用散瞳劑期間,建議避免強光直射,必要時可配戴太陽眼鏡或帽子保護眼睛。
散瞳劑的使用需依醫師指示,不可自行調整劑量或停藥。此外,散瞳劑主要用於兒童及青少年近視控制,成人使用消除疲勞的效果尚未有明確醫學證據支持。
小結
散瞳劑透過麻痺睫狀肌、抑制眼睛調節力,達到控制近視惡化的效果,並常用於眼科檢查。依作用時間與濃度,可分為短效型、低濃度長效型與高濃度長效型三種,現今以低濃度長效型Atropine為控制近視的首選。使用時需注意副作用,並遵循醫囑定期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