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時家庭成員的榜樣作用在台灣的研究與觀察中,主要體現在父母的飲食行為對孩子有深遠影響。父母如何吃、如何對待食物,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飲食習慣與態度,尤其在孩子12歲以前,孩子會將常吃的味道視為「媽媽的味道」,這段時期的飲食經驗對其一生的飲食行為有關鍵影響。

具體來說,父母的飲食偏好、食物選擇及用餐態度會成為孩子的角色典範。若父母偏食或不吃某些食物,孩子也容易形成相同的偏食習慣,這不僅因為家中不供應該類食物,也因孩子缺少模仿的對象。此外,家庭共餐的頻率與質量也與兒童肥胖率及健康飲食習慣有關,常在家用餐的兒童肥胖率較低,且家庭提供的身體活動機會也有助於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在家庭生活脈絡中,除了物質環境(如食物供應、用餐環境)外,家庭的社會環境(如家人關係、教養方式、角色典範)同樣重要。父母的示範作用不僅限於飲食本身,也包括對食物的尊重與珍惜,這種態度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價值觀。

所以,台灣的研究強調:

  • 父母是孩子飲食行為的最重要榜樣,尤其在兒童早期階段。
  • 家庭共餐時間與質量有助於建立健康飲食習慣與親子關係。
  • 父母的飲食偏好與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食物接受度與偏好。
  • 透過共同參與食物採買、烹飪等活動,可增進孩子對飲食的興趣與正面態度。

這些發現對台灣家庭推動健康飲食教育及改善兒童飲食行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