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補習文化非常盛行,約有六成以上的國高中生參加課後補習,都市地區甚至超過七成,且多數學生補習時間延續至晚間。補習主要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尤其是主科補習,導致學生的時間被學校課業與補習班雙重壓縮。
具體來說,學生的時間分配問題表現在:
- 學校課業與補習時間重疊:學生白天在學校上課,放學後立即參加補習班,補習時間常延長至晚上,造成學生休息和自由活動時間大幅減少。
- 補習時間長且頻繁:許多學生每天放學後都要補習,週而復始,形成生活節奏被補習主導的狀況。
- 學習壓力增加:補習文化在升學主義的推動下,讓學生必須兼顧學校與補習的要求,壓力大且缺乏自主學習與休閒時間。
- 補習對學習興趣的影響:部分學生因補習而提升學習成效,但也有學生因過度依賴補習,缺乏獨立思考,對學校課程興趣降低,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補習文化也反映出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因為補習的參與程度和時間分配往往與家庭經濟條件相關,影響學生的升學機會和未來發展。
所以,台灣學生因補習文化普遍存在,時間分配上呈現「學校課業+補習班」雙重負擔,導致休息和自主學習時間被壓縮,形成嚴重的時間管理與心理壓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