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喜歡猜題卻少問問題的教育現象,主要源自於傳統教育強調標準答案和考試成績,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與提問的習慣;同時,文化上也有「不突出」、「謙虛有禮」的期待,讓學生害怕在課堂上問問題會被視為「不懂」或「笨」,甚至擔心老師和同學的負面反應,導致學生寧願猜題也不願發問。
具體原因包括:
- 教育方式偏重考試與記憶,老師多採單向灌輸,學生缺乏探索與批判思考的機會,因而不容易產生疑問。
- 文化因素:亞洲文化強調謙虛和不突出,學生擔心問問題會被視為能力不足,害怕尷尬或被排擠。
- 師生互動限制:大班教學中,學生容易躲避發言,老師也可能不鼓勵過多提問,甚至有老師覺得學生問問題是麻煩,進一步抑制學生發問意願。
- 考試導向的學習心態: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傾向揣摩老師或考題的「出題意圖」,選擇猜題策略而非深入理解或提問。
- 閱讀力與理解力不足:學生在面對素養導向、情境複雜的題目時,容易因閱讀理解能力不足而選擇猜答案,而非針對問題本身提出疑問。
這種現象反映出台灣教育在考試制度、教學方式及文化期待上的結合,形成學生「猜題多、問問題少」的習慣,對學生批判思考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造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