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孕婦與丈夫在情感需求上存在明顯差異,且雙方常因溝通不良而產生誤解。孕婦在孕期更注重情感的支持與陪伴,期望丈夫能體貼關心她的身心變化,並在情緒上給予支持;而丈夫則較傾向於以問題解決的方式來回應,可能忽略了孕婦隱含的情感需求,導致孕婦感覺被忽視或不被理解。

具體來說,孕婦常感受到:

  • 需要丈夫的真情接納與陪伴,包括接受懷孕帶來的身體與生活變化,並願意共同分享孕期的喜悅與辛苦。
  • 對丈夫的支持有高度依賴,尤其在情緒波動、身體不適及未來生活規劃上,希望丈夫能耐心傾聽並給予安全感。
  • 情緒容易受丈夫支持度影響,正向支持能減輕焦慮與不安,負向反應則可能加劇情緒困擾。

丈夫方面則常面臨:

  • 不知道孕婦具體想要什麼,感到無力與挫折,因為男女思考模式不同,男性較重視解決問題而非情感交流。
  • 若孕婦以賭氣或冷戰表達不滿,丈夫可能更感疏離,形成惡性循環。
  • 需要孕婦明確表達需求,例如直接說出「我想要你多關心我」等,才能有效提供支持。

因此,台灣專家建議夫妻在孕期應建立良好溝通管道,孕婦以溫和且具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丈夫則需多點耐心傾聽與理解,並積極參與孕期生活與規劃,這樣才能減少誤會,增進夫妻情感連結,並為產後的親密關係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研究也指出夫妻雙方的情緒互動與共同因應壓力(dyadic coping)對孕產婦的心理健康及哺乳自信心有正面影響,強調夫妻作為一個整體共同面對孕產挑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