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分離焦慮是指當寶寶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因無法見到熟悉的人而產生的焦慮情緒,表現為哭鬧、不安、依賴等行為。這是嬰幼兒發展過程中正常的依附行為,尤其在6個月到2歲間最為明顯。寶寶透過依附主要照顧者建立安全感,分離焦慮反映了他們對依附對象的依賴與信任。
寶寶分離焦慮與依賴行為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
依附關係的建立:寶寶會認出主要照顧者,並對陌生人感到不安,這是依附行為的基礎。當照顧者離開時,寶寶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和不安,這是因為他們依賴照顧者提供安全感。
-
分離焦慮的發展階段:通常在4-5個月開始辨認主要照顧者,8-12個月達到分離焦慮的第一個高峰,18-24個月可能出現第二個高峰,之後會逐漸減緩。
-
依附類型影響分離焦慮表現:安全型依附的寶寶在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到不安,但能夠探索環境;抗拒型依附的寶寶則會過度依賴,表現出強烈的抗拒和焦慮;逃避型依附的寶寶則較少表現出分離焦慮。
-
分離焦慮症狀:包括與依附對象分離時明顯痛苦、擔心依附對象或自己發生不幸、拒絕離開家或獨處、睡眠困難、分離相關惡夢及身體症狀(如胃痛、頭痛)等。
-
依賴行為的意義:寶寶透過依賴主要照顧者來獲得安全感,這是健康依附關係的表現。過度依賴或持續強烈的分離焦慮可能影響情緒與社交發展,需適時給予支持與引導。
所以,寶寶的分離焦慮是依附行為的一部分,反映了他們對主要照顧者的依賴與信任。這種依賴行為有助於寶寶建立安全感,但若焦慮過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需要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