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睡眠訓練的理論與實務建議主要圍繞在理解嬰兒的生理需求、建立規律作息,以及逐步引導嬰兒學會自主入睡。以下是幾個重要理論與實務方法:
理論基礎
-
生理時鐘與睡眠發展
新生兒的睡眠時間長(約16至17小時),但睡眠模式尚未規律,4個月前無固定作息屬正常現象。嬰兒天生有「銜接睡眠理論」,即睡著前的環境會影響半夜醒來時的反應,例如睡前含奶嘴,醒來會尋找奶嘴,睡前含奶則半夜會尋找奶。 -
回應需求式照顧(袋貂作息法)
強調敏銳察覺寶寶需求並及時回應,尊重寶寶自然的「愛睏」狀態,讓寶寶想睡就睡,避免強迫調整作息,促進睡眠穩定。 -
睡眠訓練的目標
不是強制改變寶寶,而是協助寶寶建立生理時鐘,排除影響入睡的因素,讓寶寶能較容易入睡並維持睡眠。
實務建議與方法
-
Fading(逐步退場法)
父母在寶寶入睡時陪伴,逐日慢慢減少陪伴距離和時間,讓寶寶逐漸習慣自己入睡。例如第一天陪在旁邊,第二天稍微遠離,直到寶寶能獨自入睡。 -
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嬰兒通方法)
透過觀察寶寶哭泣的不同原因(飢餓、困倦、尿布濕等),精準回應寶寶需求,幫助寶寶建立健康作息。 -
營造良好睡眠環境
睡前降低燈光與音量,保持安靜,讓寶寶感受到睡眠信號;餵奶、換尿布後讓寶寶感覺舒適,幫助入睡。 -
銜接睡眠理論應用
確保寶寶睡前環境與醒來時相似,避免因環境變化而驚醒哭鬧。例如睡前含奶嘴,醒來時也應有奶嘴。 -
睡眠習慣培養
從出生起就開始建立睡眠基礎,讓寶寶逐漸適應日夜節律,並透過規律的作息幫助寶寶形成穩定睡眠模式。
所以,嬰兒睡眠訓練應以尊重寶寶生理需求為前提,結合逐步引導與環境調整,幫助寶寶建立自主入睡能力與規律作息。父母需耐心觀察與回應,避免強迫,讓寶寶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自然學習睡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