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睡眠訓練理論與實務建議主要涵蓋以下幾個重點:

1. 嬰幼兒睡眠特性與時間

  • 新生兒每天睡眠時間約16至17小時,隨著月齡增長,睡眠時間會逐漸集中於夜間,白天睡眠時間相對縮短。例如5、6個月大寶寶的午睡時間約3小時,夜間睡眠時間增加。

2. 睡眠訓練理論

  • Fading法(Camping-Out):父母陪伴寶寶入睡,逐日逐步減少陪伴距離與時間,讓寶寶逐漸習慣自己入睡,減少依賴。
  • 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超級嬰兒通):透過觀察寶寶哭泣的不同原因(如飢餓、困倦、換尿布等),父母能更精準地回應寶寶需求,進而建立健康作息。
  • 袋貂作息法(Possums Infant Sleep Approach):強調「回應需求式」照顧,根據寶寶自然的生理狀態與需求給予適時回應,尊重寶寶的神經行為發展,避免強迫寶寶入睡。

3. 實務建議與技巧

  • 白天保持明亮環境:讓寶寶學會區分日夜,幫助調節生理時鐘。
  • 白天多互動與活動:促進寶寶清醒,消耗體力,晚上更容易入睡。
  • 避免白天睡眠過長:建議白天睡眠不超過4~5小時,促使睡眠時間往夜間集中。
  • 建立「吃玩睡」循環:依寶寶月齡調整「吃完奶→活動→入睡」的作息,搭配噓拍法、抱放法、費伯法等技巧,幫助寶寶情緒穩定且睡眠品質提升。

4. 環境與作息準備

  • 創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避免過度刺激。
  • 固定睡眠時間,建立規律作息。
  • 觀察寶寶的睡眠訊號(如揉眼睛、打哈欠)適時安排睡眠。

綜合以上,嬰幼兒睡眠訓練應以尊重寶寶生理與心理發展為前提,結合科學理論與實務技巧,逐步引導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並且家長需保持耐心與一致性,適時調整策略以符合寶寶個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