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及相關醫療資訊,小孩吃藥後嘔吐是否需要補服,主要可依據以下兩個關鍵判斷標準:
-
服藥與嘔吐的時間間隔
- 若小孩在服藥後15分鐘內嘔吐,大部分藥物尚未被胃腸吸收,通常建議可以補服一劑。
- 若嘔吐發生在15分鐘以上,藥物多已開始吸收,通常不建議再補服。
- 補服一次後若再次嘔吐,則不建議再補第二次。
-
嘔吐物中是否見到藥物
- 若嘔吐物中有完整的藥錠或明顯未消化的藥物殘留,表示藥物未被吸收,建議補服。
- 若嘔吐物中沒有藥物殘留,代表藥物可能已被吸收,不需補服。
此外,還需判斷嘔吐的原因:
- 如果是因疾病本身導致持續嘔吐,建議帶孩子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改用其他劑型(如塞劑、注射劑)替代口服藥物。
- 若嘔吐是因藥物味道不佳引起的暫時性反應,則可依上述兩點判斷是否補服。
補充說明:
有些資料提到以30分鐘為判斷基準,30分鐘內大量嘔吐可補服一劑,30至60分鐘嘔吐可補半劑,超過2小時則不需補服,但目前較多官方建議以15分鐘為主。
簡要判斷流程
判斷項目 | 補服建議 |
---|---|
服藥後嘔吐 < 15 分鐘 | 可補服一劑 |
服藥後嘔吐 > 15 分鐘 | 不建議補服 |
嘔吐物中有藥物殘留 | 可補服 |
嘔吐物中無藥物殘留 | 不需補服 |
補服後再次嘔吐 | 不再補服,需就醫或諮詢醫師 |
注意事項
- 多次嘔吐可能導致脫水,應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 嬰兒嘔吐後餵食要小心,避免嗆到。
- 若嘔吐持續或無法服藥,應儘速就醫。
以上資訊可作為家長判斷小孩吃藥後嘔吐是否需要補服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