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哄睡方式與家長期望之間常存在差異,這主要源自於照顧者與家長對於孩子睡眠習慣、安撫方式及自主入睡的看法不同。有效的溝通與共識建立,是縮短這些差異、促進孩子良好睡眠的關鍵。
保母哄睡方式與家長期望的差異
- 哄睡方法不一:家長可能偏好溫柔陪伴、抱睡或餵奶入睡,而保母則可能採用較堅定且鼓勵孩子自行入睡的方式,避免過度依賴抱睡或餵奶,促進孩子睡眠自主性。
- 孩子個性與反應不同:不同孩子對哄睡方式的接受度不同,有些孩子需要更多陪伴,有些則在保母的堅定引導下較快適應。家長與保母若未觀察並調整方式,可能導致孩子哭鬧或焦慮。
- 安全感與依附需求:家長擔心睡眠訓練會影響孩子安全感,但研究顯示長期安全感不受影響,短期可能出現黏人或焦慮現象,需家長與保母共同理解與支持。
- 作息與哄睡儀式差異:家長可能希望固定作息和特定睡前儀式(如故事、抱抱),保母則可能因工作安排或經驗,採用不同的哄睡程序,造成期待落差。
溝通與建立共識的建議
- 明確溝通哄睡方式與期望:家長應與保母詳細討論哄睡的具體方法,例如是否抱睡、餵奶時間、睡前儀式等,並達成共識,避免照顧者間方法不一致,讓孩子混淆。
- 觀察孩子反應調整方式:雙方應共同觀察孩子對不同哄睡方式的反應,選擇最適合孩子個性的方式,並持續調整。
- 建立信任關係:家長對保母的信任是良好合作的基礎,避免過度查勤或監視,讓保母能專心照顧孩子,並透過充分交流增進彼此理解。
- 尊重孩子依附需求與自主性:在哄睡訓練中,尊重孩子的依附需求,設定雙方都能接受的界線,讓孩子逐步學會自行入睡,減少家庭因睡眠不足的壓力。
透過這些溝通與協調,家長與保母能在哄睡方式上達成共識,讓孩子獲得穩定且適合的睡眠環境,促進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