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記憶研究對教育與育兒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嬰兒早期已有記憶能力,但記憶形式與成人不同
研究顯示,嬰兒大約在1歲左右,海馬體開始能夠編碼事件記憶,這代表嬰兒早期就具備形成記憶的能力。不過,嬰兒的情節記憶(對具體事件的記憶)可能尚未完全轉化為長期記憶,或存在但難以被讀取,這解釋了為何嬰兒期的記憶長大後難以回想。此外,嬰兒能透過海馬迴前部進行「統計學習」,從環境中提取規律,這對語言學習和認知發展非常重要。
2. 內隱記憶對語言及行為發展關鍵
即使嬰兒不記得具體經歷,這些早期記憶仍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語言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內隱記憶在幼兒語言學習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且可能在長大後透過類似「似曾相識」的感覺被喚起。
3. 教育與育兒的實務啟示
- 重視早期經驗與環境刺激:由於嬰兒能從環境中學習規律,提供豐富且多樣的感官刺激,有助於促進認知和語言發展。
- 鼓勵主動探索與操作學習:如瑞吉歐教育理念所強調,給予幼兒自由選擇和操作的機會,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主動學習能力。
- 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幼兒教育需家庭與學校協同合作,透過家長參與,延伸學習環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 適齡記憶策略的引導: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逐步使用記憶策略(如複誦)來加強記憶,教育者和家長可適時引導和鼓勵這些策略的使用。
總結來說,嬰兒記憶研究提醒我們,嬰兒早期的記憶雖不易被回憶,但對其認知和行為發展有深遠影響,教育與育兒應注重提供豐富的學習環境、鼓勵主動探索,並強化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