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癲前症的早期篩檢與風險評估主要在第一孕期(約11週至13週又6天)進行,透過結合生化檢測、超音波及血壓監測來評估孕婦發生子癲前症的風險。
以下是主要的篩檢與評估方法:
-
抽血檢測生化指標:檢測胎盤生長因子(PlGF)與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這兩項生化指標能反映胎盤功能及妊娠狀態,對早發型子癲前症的篩檢敏感度可達約80%。
-
超音波檢查:測量子宮動脈血流阻力指數(PI值)及胎兒頭臀長(CRL),有助於評估胎盤血流及胎兒發育狀況。
-
血壓量測:定期監測孕婦血壓,早期發現血壓異常是子癲前症的重要指標。
-
風險評估軟體計算:將上述生化數值、超音波指標及母體生理資料(如年齡、體重、病史等)輸入專業風險評估軟體,計算孕婦在34週前及37週前發生子癲前症的機率,以及胎兒生長遲滯的風險。
-
檢測流程:
- 懷孕8至13週多與醫師諮詢,了解篩檢意義與流程。
- 抽血檢測PlGF與PAPP-A,搭配超音波及血壓量測。
- 約7個工作天內取得報告。
- 回診由醫師解讀結果,提供臨床建議與預防措施。
此早期篩檢方法能有效預測子癲前症風險,及早介入可降低嚴重併發症發生,保障孕婦與胎兒健康。
總結表格:子癲前症早期篩檢與風險評估方法
篩檢項目 | 內容說明 | 篩檢時機 |
---|---|---|
抽血檢測 | 胎盤生長因子(PlGF)、懷孕相關蛋白A(PAPP-A) | 懷孕8-13週 |
超音波檢查 | 子宮動脈血流阻力、胎兒頭臀長測量 | 懷孕11-13週+6天 |
血壓監測 | 定期量測孕婦血壓 | 懷孕早期持續監測 |
風險評估軟體計算 | 結合生化、超音波及母體資料計算風險值 | 檢測後即時計算 |
臨床諮詢與追蹤 | 解讀報告、提供預防建議及後續監測 | 檢測後回診 |
這些方法已成為目前臨床上子癲前症早期篩檢的標準程序,能有效提升早期診斷率與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