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早產風險主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
1. 臨床症狀與徵兆觀察
- 早產徵兆包括:規則性子宮收縮(宮縮)、下腹疼痛、陰道出血或破水等症狀。若在懷孕20週至37週間出現這些症狀,需特別警覺早產風險。
- 宮縮若頻繁且規律,且伴隨子宮頸變短或開口,早產風險較高。
2. 子宮頸長度測量
- 透過超音波檢查子宮頸長度,子宮頸變短是早產風險的指標之一。若子宮頸長度明顯縮短,且伴隨出血,風險較高。
- 不過,子宮頸短不一定代表一定會早產,有些孕婦即使子宮頸很短,也能撐到足月生產。
3. 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FN)檢測
- 透過檢測陰道或子宮頸分泌物中胎兒纖維黏連蛋白的含量,若fFN呈陽性,表示胎盤與羊膜可能鬆脫,早產風險增加。
- fFN檢測陰性時,早產機率較低,但陽性結果可能有偽陽性情況,需綜合評估。
4. 高風險族群評估
- 多胞胎孕婦、胎兒生長異常(過大、畸形)、試管嬰兒(因多胞胎機率較高)、孕前體重過低、孕婦年齡過小或過大、曾有早產或流產病史、子宮異常等,都屬於早產高風險群。
- 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使用成癮藥物及過度勞累也會增加風險。
5. 醫療評估與監測
- 醫師會根據孕婦症狀、超音波檢查、fFN檢測及病史,綜合判斷早產風險,必要時給予安胎藥物或住院觀察。
總結判斷早產風險的主要方法:
判斷方式 | 內容說明 | 風險指標 |
---|---|---|
臨床症狀 | 規則性宮縮、下腹痛、出血、破水 | 出現即為早產警訊 |
子宮頸長度超音波 | 子宮頸變短(尤其伴出血) | 子宮頸短表示風險較高 |
胎兒纖維黏連蛋白檢測 | 陰道分泌物中fFN陽性 | 表示胎盤羊膜鬆脫,風險增加 |
高風險族群 | 多胞胎、胎兒異常、試管嬰兒、孕婦病史等 | 需加強監測 |
生活習慣與體質 | 抽菸、酗酒、體重過低、年齡極端等 | 增加早產機率 |
若懷疑有早產風險,應盡早就醫,接受醫師評估與監測,並依醫囑進行休息或治療,以降低早產發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