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骨裂(骨折)診斷方法主要包括:

  • 外傷病史詢問:醫師會詳細了解受傷經過、部位及症狀,如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

  • 身體檢查:檢查受傷部位的外觀變形、觸診疼痛點、活動度及神經血管功能(如手指腳趾的感覺和血液循環)。

  • X光攝影:是診斷骨裂的主要工具,可觀察骨骼結構、骨折線及斷端位移。兒童骨骼兩端有生長板,X光上呈現細縫,可能與骨折線混淆,必要時會拍攝對側肢體X光作比較。

  • 特殊分類診斷:若骨折涉及生長板,會使用Salter-Harris分類法評估骨折類型與嚴重度,這對治療及預後判斷很重要。

  • 其他輔助檢查:部分輕微骨裂不易在X光上明顯顯示,可能需要多角度拍攝或進一步影像學檢查,甚至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技術也有應用潛力。


診斷時的注意事項:

  • 兒童骨骼較軟且有生長板,骨折型態常與成人不同,如柳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及蟠曲骨折(Torus fracture)等特殊型態。

  • 生長板骨折需特別注意,因為可能影響骨骼生長,需由專業醫師評估並追蹤。

  • 注意觀察是否有開放性骨折(骨頭穿破皮膚)、神經血管損傷、局部皮膚變色或感覺異常等緊急徵象,這些情況需立即處理。

  • 石膏固定後應定期檢查患部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避免石膏過緊造成壞死或神經壓迫。

  • 骨折癒合期間避免劇烈運動,並依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追蹤X光,確保骨頭正常癒合及生長板未受損。

  • 小孩因害怕醫院環境,可能無法配合檢查,需醫護人員耐心安撫以取得準確診斷。


所以,兒童骨裂的診斷依賴詳細的病史、身體檢查及X光攝影,特別注意生長板的狀況及骨折型態,並密切監測神經血管功能和癒合過程,避免影響骨骼正常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