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檢查都是大腸癌及相關腸道疾病的重要篩檢工具,定期篩檢能有效早期發現病變,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糞便潛血檢查是透過檢測糞便中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息肉、潰瘍等腸道疾病,並已被證實每兩年篩檢可降低約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35%死亡率。然而,糞便潛血檢查的敏感度有限,約有七成大腸癌患者糞便潛血呈陽性,仍有部分病變可能被漏檢。

大腸鏡檢查則是利用內視鏡直接觀察大腸黏膜,敏感度高,可偵測微小息肉及癌前病灶,且可同時進行息肉切除或組織切片,兼具診斷與治療功能。由於屬侵入性檢查,通常建議有高風險因子者(如家族史、糞便潛血陽性、年齡超過50歲等)進行。

兩者比較:

篩檢方式 優點 缺點 適用對象
糞便潛血檢查 非侵入性、簡單方便、成本低、適合大規模篩檢 敏感度有限,可能漏檢部分病變 一般成人,尤其50歲以上定期篩檢
大腸鏡檢查 高敏感度,可直接診斷及治療息肉或癌前病灶 侵入性檢查,需要清腸準備,較不易接受 高風險族群、糞便潛血陽性者、50歲以上者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一定罹患大腸癌,可能因息肉、痔瘡、潰瘍等其他原因出血,陽性者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診斷。定期篩檢與早期治療能大幅提升存活率,早期大腸癌治癒率可達90%以上。

所以,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癌早期篩檢的基礎,陽性者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確定病灶並及早治療,兩者互補,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與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