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激素相關檢查與治療的常見問題解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1. 什麼時候需要做生長激素刺激測驗?

    • 兒童若身高低於同齡同性別的第三百分位,且一年長不到4公分,或身高曲線明顯下降兩個百分位以上。
    • 初步檢查發現骨齡落後,血液中IGF-1與IGFBP-3濃度偏低。
    • 有其他生長激素缺乏相關特徵,如前額凸出、顴骨發育不良、低血糖等。
  2.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的流程與安全性

    • 檢查通常需2~3小時,透過口服或注射藥物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並多次抽血測定血中生長激素濃度。
    • 檢查後若無不適,靜脈針頭可移除,並給予孩童進食。整體檢查安全,副作用少。
  3. 如何確診生長激素缺乏症?

    •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中,生長激素最高濃度低於7 ng/mL,且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一年內身高成長小於4公分、骨齡落後實際年齡2歲以上、身高低於第三百分位。
    • 需有至少6個月以上的身高追蹤紀錄,並由具資格醫療機構評估。
  4. 生長激素治療的適應症與注意事項

    • 只有確診生長激素缺乏症者,且符合健保給付標準者,才可申請生長激素治療。
    • 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身高、骨齡、血糖、肝功能等,避免副作用。
    • 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手腳水腫、關節痛、血糖輕微升高、頭痛等。
  5. 生長激素治療的風險與後遺症

    • 可能導致身高過高、關節疼痛、腫瘤風險增加、代謝異常、心臟病及糖尿病風險升高。
    • 治療需嚴格遵醫囑,避免自行調整劑量或停藥。
    • 建議搭配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
  6. 常見家長疑問

    • 不是所有矮小兒童都需要打生長激素,必須經過詳細評估。
    • 血中生長激素正常者不宜使用生長激素,以免造成骨骺板過早閉合反而影響身高。
    • 治療效果與個人體質、病因及治療時機有關。

以上內容綜合了生長激素檢查與治療的流程、判斷標準、安全性、常見副作用及家長常見問題,提供完整且實用的參考資訊。若需進一步個案評估,建議諮詢專業兒童內分泌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