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常見檢查項目主要包括:
-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透過口服或注射藥物(如胰島素、精氨酸、左旋多巴、升糖素、可樂定等)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並多次抽血測定血中生長激素濃度。診斷標準通常要求兩項不同刺激測驗中生長激素峰值均低於7-10 ng/mL,且需結合血糖值(胰島素測試)。
-
血液檢查IGF-1與IGFBP-3濃度:這兩項生長因子濃度偏低可作為輔助診斷指標,且有助於減少刺激測驗的頻率。
-
骨齡檢查:透過X光評估骨骼成熟度,骨齡明顯落後(比實際年齡遲緩2年以上或2個標準差)是生長激素缺乏的重要指標。
-
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若刺激測驗確診生長激素缺乏症,進一步安排MRI檢查以排除或確認腦下垂體或下丘腦病變,找出生長激素缺乏的原因。
-
身高及生長速率監測:身高低於同齡同性別第三百分位,且一年生長速率小於4公分,或身高曲線明顯下降兩個百分位以上,為進一步檢查的指標。
-
視野檢查(如有腦下垂體腫瘤疑慮):評估視力減退或視野缺損等神經學症狀。
-
夜間或24小時生長激素測定:部分醫療機構會採集夜間或24小時血液樣本,因生長激素多在深度睡眠時分泌,有助於評估生長激素分泌狀況。
簡要整理如下表:
| 檢查項目 | 目的與說明 |
|---|---|
|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 | 藥物刺激後多次抽血測GH峰值,確診缺乏症 |
| IGF-1與IGFBP-3血液檢查 | 輔助判斷生長激素活性,減少刺激測驗次數 |
| 骨齡X光檢查 | 評估骨骼成熟度,骨齡落後支持診斷 |
| 腦部MRI | 排除腦下垂體或下丘腦病變,找出缺乏原因 |
| 身高及生長速率監測 | 身高低於第三百分位或生長速率低於4公分提示需檢查 |
| 視野檢查 | 疑似腦下垂體腫瘤時評估視力及視野 |
| 夜間/24小時GH測定 | 評估自然生長激素分泌狀況 |
這些檢查項目通常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根據臨床表現與初步檢查結果安排,確診後會討論是否進行生長激素治療。整體檢查安全,刺激測驗過程中可能有輕微副作用如噁心,但多數兒童耐受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