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寶寶學會自我安撫與獨立入睡,關鍵在於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逐步減少對大人的依賴,以及提供適當的安撫方式和環境。

主要做法包括:

  • 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每天在相同時間進行一連串放鬆活動,如洗澡、換睡衣、講故事、播放輕柔音樂,讓寶寶形成「準備睡覺」的心理預期,增加安全感。

  • 鼓勵自我安撫:當寶寶哭鬧時,可以嘗試讓他們吸吮手指或奶嘴,或用安撫玩具幫助他們找到平靜感;也可讓寶寶「放空」盯著牆壁或天花板,給予安靜空間。

  • 逐步減少大人干預:採用如費伯法(Ferber method)或「抱起放下法」,家長陪伴寶寶入睡後,逐漸延長回房間查看的時間間隔,讓寶寶學會自己入睡,即使夜間醒來也能自我安撫。

  • 陪伴但不抱起:當寶寶哭時,家長可陪伴在旁輕拍、握手或唱搖籃曲,但避免立即抱起,讓寶寶學習在床上安定自己。

  • 堅持與耐心:自我安撫和獨立入睡的能力需要時間培養,家長需持續、溫柔且堅定地執行睡前程序,避免反覆改變哄睡方式。

  • 創造舒適睡眠環境:保持安靜、適宜溫度的房間,避免刺激性活動,讓寶寶更容易放鬆入睡。

此外,觀察寶寶的自我安撫行為(如揉眼睛、抓耳朵、搖頭等)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寶寶的入睡信號,適時引導。

所以,透過規律的睡前儀式、適度的陪伴與逐步放手,寶寶能逐漸學會自己安撫情緒並獨立入睡,這對寶寶的情緒調節和睡眠品質都有正面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