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奶期的心理與生理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生理因素

    • 疾病或身體不適:如胃食道逆流、乳糖不耐症、急性呼吸道感染、脹氣、腹瀉、嘔吐、尿布疹等,這些都會讓寶寶在喝奶時感到不舒服,進而抗拒飲奶。
    • 胃容量與吸吮困難:新生兒胃容量小,若餵食量過多或奶嘴設計不合適,可能導致嗆奶、吐奶,影響寶寶喝奶意願。
    • 發展階段的生理變化:約3個月後,寶寶動作與認知發展良好,開始對環境產生好奇,這種生理性厭奶是正常現象。
  2. 心理因素

    • 飲奶時的不愉快經驗:若寶寶曾在喝奶時感到不舒服或被強迫,可能產生恐懼感,導致每次喝奶時緊張、抗拒,甚至見到奶瓶就哭。
    • 好奇心與注意力轉移:隨著寶寶視覺和活動能力提升,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增加,喝奶時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喝奶量減少。
    • 主觀性厭倦:寶寶長時間只接觸同一種食物(奶),可能產生厭倦感,尤其在4個月大左右開始出現。
    • 父母的餵奶方式壓力:父母為了讓寶寶多喝奶,可能採用不當方式(如一邊走動一邊餵奶、頻繁敲打奶瓶等),反而增加寶寶壓力,惡化厭奶情況。

所以,厭奶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涉及生理不適與心理狀態兩大面向。父母應先排除疾病因素,並注意寶寶的心理感受與發展需求,避免強迫餵奶,給予適當的支持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