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乳課程與哺乳效率之間有正向關聯性,透過專業泌乳課程的指導,能有效提升哺乳技巧、母乳分泌量及母嬰互動品質,進而改善哺乳效率。

具體來說,台灣的泌乳課程通常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主導,內容涵蓋母嬰乳房及口腔狀態評估、哺乳姿勢調整、親餵與瓶餵技巧教學,以及寶寶飢餓訊號辨識等,這些都能幫助媽媽克服哺乳困難,如乳頭疼痛、拒絕哺乳或乳頭混淆等問題,促進舒適且有效的哺乳過程。

此外,泌乳機轉的生理機制說明,早期且頻繁的哺乳刺激泌乳素受體增加,促進乳汁分泌;而適當的哺乳姿勢與技巧能促進噴乳反射(Milk Ejection Reflex),讓乳汁順利流出,這些生理反應也可透過泌乳課程的衛教與實務指導來強化。

研究也指出,母乳哺育自我效能(即媽媽對自己哺乳能力的信心)與哺乳意圖對哺乳行為有顯著正相關,透過教育與課程提升自我效能,有助延長母乳哺育時間,提高哺乳成功率。

追奶(增加乳汁分泌)的實務技巧,如輪流哺乳(switch nursing)、增加哺乳頻率及親密接觸,也常在泌乳課程中被教授,這些方法能有效改善奶量不足的問題,提升哺乳效率。

綜合以上,泌乳課程透過理論與實務結合,不僅提升媽媽的哺乳知識與技巧,也透過生理機轉的理解與應用,促進乳汁分泌與寶寶吸吮效率,從而提高整體哺乳效率與母乳哺育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