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學對臺灣嬰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主要呈現以下幾個面向:

  1. 雙語環境與語言發展優勢
    臺灣是一個多語言社會,幼兒在母語(如客語、臺語)與國語的雙語環境中成長,理論上能促進語言能力與認知發展。研究指出,若幼兒在學前階段同時加強母語與國語的學習,能在認知表現上佔優勢,且對創造力有正面影響。

  2. 英語雙語學習的挑戰與影響
    由於英語在臺灣並非生活環境中的強勢語言,幼兒若過早學習英語,且缺乏適當環境與師資支持,可能無法達成預期效果,甚至對認知發展有負面影響。不過,另一項研究發現,幼兒接觸英語雖然對社會能力有一定正向影響,但英語使用程度與社會能力並無顯著關聯,且中文能力仍是影響社會能力的關鍵因素。

  3. 嬰幼兒語言學習的敏感期與環境刺激
    國際研究(包含臺灣嬰幼兒)顯示,6至7個月大的嬰兒能辨識多種語言的語音差異,且在自然共讀與共玩環境中學習語言效果更佳。若語言刺激中斷,嬰兒對該語言的記憶會逐漸消退,但短期內的語言學習成效仍相當顯著。

  4. 雙語教學理論與實務
    臺灣的雙語教學研究多參考Cummins的雙語學習理論,強調語言相互依存與關鍵期理論。校本雙語教學模式被認為有助於學生發展多重語言能力,並且跨語實踐(translanguaging)理論進一步完善雙語教學成效的解釋。

  5. 語言發展遲緩與雙語學習
    近年研究指出,雙語學習不會造成幼兒語言發展遲緩,家長不必因擔心語言發展問題而避免雙語環境,反而應重視適當的語言刺激與支持。

綜合以上,臺灣嬰幼兒在雙語教學環境中,若能兼顧母語與國語的穩固發展,並在自然互動中適度接觸英語,對語言能力、認知與社會能力均有正面助益。但英語學習不宜過早或過度強調,應避免忽略母語及國語的基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