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相關研究與專家觀點,雙語教學並不會負面影響嬰幼兒的語言發展,反而在適當的教學環境與方法下,雙語學習有助於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與社會能力,但前提是母語能力的穩固發展不可忽略。

具體來說:

  • 臺灣是多語言社會,幼兒在母語(如臺語、客語)和國語(中文)基礎穩固後,再學習英語等第二語言,理論上能促進認知表現與創造力。

  • 研究指出,幼兒若在第一語言尚未成熟時急於學習英語,且缺乏良好環境與師資,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對認知發展有害。

  • 另一項針對臺灣學齡前幼兒的研究發現,英語接觸對社會能力有正向影響,但英語使用程度與社會能力無顯著關聯,中文能力仍是影響社會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不應忽略母語能力的培養。

  • 國際嬰幼兒語言專家Dr. Kuhl的研究顯示,嬰兒在6-7個月大時具備辨識多種語言語音的能力,且在自然共讀共玩環境中學習雙語效果顯著,但持續刺激與陪伴是關鍵。

  • 臺灣語言治療與教育專家指出,雙語學習本身不會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即使是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雙語環境也不會使情況惡化,但若有語言發展遲緩,仍需專業支持。

  • 建議家長先確保孩子母語基礎穩固,再逐步引入第二語言,並提供大量聽說讀寫的多樣化刺激與互動環境,這樣雙語學習才能發揮正面效益。

綜合以上,臺灣的雙語教學若能重視母語發展、提供適切環境與陪伴,對嬰幼兒語言發展不僅無害,還可能帶來認知與社會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