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的疫情通報與公共衛生應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1. 疫情通報與監測系統
    屈公病由帶有病毒的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叮咬傳播,無人傳人。台灣疾管署建立多元化病例監測系統,定期調查病媒蚊密度,並透過病例通報掌握疫情動態,及早發現疫情源頭與擴散趨勢。2025年台灣累計17例屈公病確診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尚無本土病例。

  2. 疫情現況與國際警示
    2025年全球屈公病病例超過25萬例,疫情主要集中在美洲、亞洲及印度洋地區,部分國家如巴西、印度、中國廣東省疫情嚴重,世衛組織(WHO)已發出全球警示,提醒疫情可能大規模爆發。台灣疾管署也針對中國廣東省提升旅遊疫情警示至二級「警示」。

  3. 公共衛生應對措施

    • 病媒蚊控制:清除積水孳生源是防治根本,噴藥非長期解決方案,需全民動員,建立社區防治機制,提升民眾防蚊知識與習慣。
    • 個人防護:穿著淺色長袖衣物,使用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防蚊液,裝設紗窗紗門,避免蚊蟲叮咬。
    • 疫情通報與追蹤:及早通報病例,追蹤疫情源頭,防止病毒擴散。
  4. 臨床與社會影響
    屈公病症狀包括高燒、嚴重關節痛、皮疹及疲倦,無特效藥物治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慢性關節炎後遺症,對醫療資源與社會運作造成壓力。

所以,屈公病的防疫重點在於有效監測疫情與病媒蚊密度、清除孳生源、提升民眾防蚊意識與個人防護措施,並透過病例通報與社區動員,及早控制疫情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