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的流行地區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全球已有超過110個國家出現疫情。 其中,非洲、亞洲(如印度、印尼、泰國、緬甸等)、南美洲(巴西、玻利維亞、阿根廷等)是主要流行區域。
疫情概況如下:
-
全球疫情趨勢:
- 1952-1953年在東非坦尚尼亞爆發大流行,1960-1982年間非洲和亞洲多地有疫情,1999-200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大規模群聚疫情。
- 近年因經貿發展及人口遷移,流行地區持續擴大,疫情已蔓延至非洲、亞洲、歐洲、美洲超過110國。
- 2025年全球累計病例超過25萬例,美洲疫情最為嚴峻,尤其是巴西、玻利維亞、阿根廷等國;亞洲印度病例超過3萬例,中國廣東省疫情嚴重,佛山市病例最多,澳門及香港也有本土及移入病例;非洲肯亞疫情爆發,累計逾600例。
-
臺灣疫情狀況:
- 屈公病自2007年列為法定傳染病以來,2008-2018年間每年約30-9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
- 2019年7月出現首例本土病例,當年本土病例累計19例,境外移入病例72例,主要來自緬甸、泰國、馬爾地夫等東南亞及南亞國家。
- 2025年截至8月,臺灣累計境外移入病例16例,感染國家以印尼最多(13例),其次為菲律賓(2例)及斯里蘭卡(1例),且疫情有升溫趨勢,疾管署已提升中國廣東省旅遊疫情警示至第二級。
總結:屈公病主要流行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亞洲南亞及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全球疫情呈擴散趨勢,2025年美洲及亞洲部分地區疫情嚴重。臺灣目前以境外移入病例為主,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且疫情有升溫趨勢,需加強防蚊措施與旅遊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