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孩子吃飯的內在動機,而非依賴外在獎勵,關鍵在於讓孩子理解「吃飯是因為肚子餓」的自然需求,並營造輕鬆愉快的用餐環境,而非用強迫或獎勵來驅動。具體做法包括:

  • 尊重孩子的食物偏好與節奏,不強迫孩子吃完或嘗試不喜歡的食物,只要不影響生長發育即可接受孩子的選擇。
  • 避免使用點心或其他物質獎勵作為吃飯的交換條件,以免孩子對食物產生錯誤價值觀。
  • 以身作則,家長自己表現出對食物的正面態度,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厭惡,讓孩子透過模仿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 用描述食物特性(味道、顏色、形狀等)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嘗試意願,而非直接讚美或批評孩子的吃飯表現。
  • 營造開心、無壓力的用餐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吃飯是愉快的事情,而非任務或壓力。
  • 給予孩子選擇權,例如讓孩子決定吃什麼或吃多少,培養自主感,這有助於提升內在動機。
  • 用非物質獎勵(如讚賞、陪伴)來增強親子關係,而非物質獎勵更能支持孩子的內在動機發展。

這些方法符合心理學中「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滿足孩子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能有效促進孩子從內心願意吃飯,而非為了外在獎勵而吃。

所以,建立孩子吃飯的內在動機,重點是尊重孩子的自然需求與選擇,避免強迫和物質獎勵,並透過正向示範和愉快的用餐經驗,讓孩子從心裡願意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