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露與月經的差異
惡露是產後或流產後,子宮修復過程中排出的分泌物,包含血液、胎盤碎片、蛻膜等組織,屬於產後恢復的正常生理現象。
月經則是子宮內膜週期性剝落造成的出血,屬於女性生殖週期的正常表現。
主要區別
項目 | 惡露 | 月經 |
---|---|---|
發生時機 | 產後或流產後立即開始 | 產後恢復排卵後(未哺乳約4–6週,哺乳可能延後至數月) |
持續時間 | 通常2–6週,分三階段(鮮紅、漿性、白色) | 一般3–7天 |
顏色與流量 | 初期鮮紅、量多,逐漸轉淡、量減,最後呈乳黃或白色 | 多為鮮紅,流量較均勻,無明顯階段性變化 |
伴隨症狀 | 可能伴隨輕微腹痛,但無劇烈不適 | 可能伴隨經痛、乳房脹等週期性不適 |
與哺乳關係 | 與哺乳無直接關係 | 哺乳可能延後月經來潮 |
如何分辨
- 時間點:若出血發生在產後初期(尤其是前幾週),且顏色、流量有明顯階段性變化,多為惡露;若惡露已結束一段時間(未哺乳約4–6週後,哺乳可能更久),突然又出現鮮紅出血,則可能是月經。
- 顏色與流量變化:惡露會從鮮紅漸轉淡,最後停止;若已轉淡或停止後又出現鮮紅大量出血,需考慮是否為月經或異常出血。
- 哺乳影響:哺乳會延後月經來潮,未哺乳者月經恢復較快。
注意事項
- 異常出血:若惡露或月經期間出血量突然大增、持續不止、伴隨劇烈腹痛、發燒或異味,應立即就醫,可能是感染、子宮收縮不良或殘留組織。
- 衛生護理:產後應注意會陰清潔,避免感染。惡露期間建議使用產褥墊,月經來潮後可恢復一般衛生棉。
- 避孕:即使月經尚未恢復,哺乳期間仍可能排卵,需注意避孕。
- 追蹤觀察:若惡露持續超過6週未結束,或月經遲遲不來(哺乳者除外),建議諮詢醫師。
小結
惡露與月經可從發生時間、顏色流量變化及是否哺乳來初步區分。產後身體恢復期間,應密切觀察分泌物變化,有任何異常或不適,務必及時就醫,確保產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