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惡露與產後出血的區別與處理如下:
產後惡露是什麼?
產後惡露是指產婦分娩後,子宮內胎盤碎片、黏膜組織和血液等殘餘物質隨子宮收縮排出體外的分泌物。惡露的顏色和量會隨產後天數變化,反映子宮復原的過程。
惡露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 紅色惡露(產後1-3天):鮮紅色,血量較多,帶有微腥味,含紅血球及組織碎片。
- 漿性惡露(約產後4天):粉紅色,血清狀物質,量逐漸減少。
- 白色惡露(約產後10天):乳白色或黃色,量少無味,主要為白血球和子宮頸黏液。
產後出血是什麼?
產後出血指的是產婦分娩後出血量異常增多,超過正常惡露範圍,可能危及生命。正常惡露量為中量至微量,顏色由深紅逐漸轉淡,且不應有大量血塊出現。
依據產墊沾染範圍和失血量判斷:
- 微量:1小時內沾染面積小於1吋,失血量少於10 c.c.
- 小量:沾染面積小於4吋,失血量約10-25 c.c.
- 中量:沾染面積小於6吋,失血量約25-50 c.c.
- 大量:1小時內完全浸透產墊或超過6吋,失血量約50-80 c.c.
區別重點
項目 | 產後惡露 | 產後出血 |
---|---|---|
性質 | 正常子宮復原過程中排出的分泌物 | 出血量異常多,可能危及生命 |
顏色 | 由鮮紅→粉紅→乳白色逐漸變淡 | 持續鮮紅且大量,可能伴有血塊 |
量 | 逐漸減少,量中至微量 | 持續大量出血,超過正常惡露範圍 |
處理 | 觀察與休息,保持清潔 | 需緊急醫療處理,防止休克或死亡 |
處理建議
- 產後惡露:保持陰部清潔,定期更換產墊,避免過度活動,注意惡露顏色和量的變化,若惡露突然變多或有異味應就醫。
- 產後出血:若出血量超過正常範圍(如1小時內產墊完全浸透),或伴隨頭暈、心跳加速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醫療人員會進行止血、輸血或手術等處理。
總之,產後惡露是正常且必要的生理現象,代表子宮正在復原;而產後出血則是異常狀況,需要及時辨識和處理以保障產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