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執法與罰則對提升行人安全具有明顯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有效降低行人交通事故發生率
    根據臺灣地區的實際執法案例,2017年底至2018年初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交通大執法,針對「車輛不暫停禮讓行人先行通過」及「汽機車行駛行人穿越道」等違規行為嚴格取締,結果行人交通事故數量從22件下降至18件,減少約18%,顯示執法行動能顯著提升行人安全。

  • 提高違規成本,促使行人與駕駛雙方守法
    調升行人闖紅燈罰鍰並實施分級處罰制度,首次違規罰鍰1800元,重複違規則加重罰鍰並要求參加交通安全講習,有助於減少行人違規穿越行為,保障自身安全。同時,明確事故肇責判定,若駕駛遵守號誌且無違規,行人違規則可能部分或全部免除駕駛責任,減少法律爭議,恢復駕駛者對交通法規的信任。

  • 配合教育宣導,建立良好交通文化
    執法之外,結合教育部與交通部合作強化行人交通安全課程,並在學校及社區推動宣導活動,促使行人與駕駛人都能認知「每位用路人都有責任」,強化雙向守法觀念,長期改善交通亂象。

  • 改善行人用路環境,落實執法
    除了罰則外,針對占用人行道、騎樓停車、道路障礙等違規行為加強執法,能有效維護行人通行空間的通暢與安全,減少「行人地獄」現象,提升行人友善的道路環境。

綜合來看,交通執法與罰則透過提高違規成本、明確責任歸屬、結合教育宣導及改善道路環境,能有效降低行人交通事故,提升行人安全,並促進用路人間的互相尊重與守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