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的道路交通安全改善計畫主要聚焦於提升行人安全、校園周邊及易肇事路口的道路設施改善,並以「以人為本」的理念,透過立法、跨部會合作及地方政府執行,達成降低交通事故死傷人數的目標。成效方面,已見行人安全設施大幅增加,事故及死傷人數呈現下降趨勢。

具體內容包括:

  • 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111-112年執行),透過改善道路設計,減少轉向及交織衝突,提升道路自明性與寬容性,降低校園及易肇事路口事故發生率,特別針對高齡、身障、婦幼等易受影響族群周邊道路進行改善。

  • 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與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2023-2027),強調從都市整體運輸系統規劃出發,整合公共運輸與人行環境,推動短期至長期執行項目,目標在2030年前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30%,並朝向「零死亡願景」邁進。

  • 2023年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以及相關配套法規如「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強化法制基礎,提升行人安全保障。

  • 交通工程改善具體成果包括:完成3,486處路口行人安全設施、4,753處行人專用時相、人行道改善167.79公里、障礙物遷移268處等,顯著提升行人通行安全。

  • 地方政府如臺北市透過分年改善計畫,推動重點族群安全措施,2023年1-10月交通事故死傷人數下降趨勢明顯,並設定具體死亡人數下降目標。

  • 政府持續追蹤路口及人行環境改善成效,確保措施落實並回應民眾對行人安全的期待,減少事故與死傷。

綜合來看,政府透過法規制定、跨部會協調、工程改善及地方執行,已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特別是行人安全方面取得實質成效,並持續推動以達成長遠的零死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