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對台灣行人安全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提升人行道品質與普及率、改善交通設施設計、加強法規制定與執行等方面,並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
全面落實人行道建設與維護: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呼籲政府應在本會期提出「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要求道路全面設置人行道,排除人行道上的障礙物,且不得作為他用,施工期間應設置臨時人行道,騎樓專案也需明確規範,以保障行人安全。
-
改善行人庇護島與路口設計:消基會指出台灣被國際媒體評為「行人地獄」,行人安全存在重大隱憂,尤其是路口事故頻發。建議政府在行人庇護島設計上更完善,並細膩規劃交通設施,以減少人車爭道問題,提升行人通行安全。
-
提升人行道的普及率與寬度:台灣許多地區缺乏足夠寬度和連續性的人行道,導致行人安全風險增加。研究指出,台北市淨寬2.5公尺以上的人行道僅占11%,而部分縣市因無人行道,數據反而顯示較高比例,實際情況是人行道不足。民間團體強調,規劃安全且連續的人行道是提升行人安全的基本條件。
-
加強行人路權保障與執法: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等團體肯定政府推動人本交通指引及改善措施,但認為行人死傷率下降速度不夠快,呼籲政府加速改善人行環境,打造更多實體人行道,並強化駕駛禮讓行人等法規執行。
綜合來看,民間團體期望政府能從法規制定、道路設計、人行道建設及執法等多面向著手,系統性提升台灣行人安全,達成「行人零死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