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人交通安全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行人交通事故頻繁且傷亡嚴重:近十年來,台灣每年約有1萬5千名行人因交通事故受傷或致殘,對個人及家庭造成重大影響。
  • 行人路權未被充分尊重:許多駕駛人未禮讓行人,違規停車及人行道堆積雜物壓縮行人空間,部分地區甚至缺乏人行道,迫使行人與車輛共用道路。
  • 機車事故對行人安全的威脅:機車事故是造成行人傷亡的重要因素,交通部針對機車交通環境提出改善原則,包含避免轉向衝突、減少穿越衝突及降低機車自撞事故等。
  • 地方民眾對行人道政策的抗爭:商家擔心生意受影響、居民擔憂汽機車出入不便,以及違法佔用道路空間,導致行人道推行困難。

改善挑戰與對策包括:

  • 政策與計畫推動:台北市推動「鄰里交通改善計畫」及「交通安全行計畫」,從通暢行人環境、路口安全、大車轉彎安全及人本道路設計四方面著手,清除人行道障礙、拓寬人行空間、增設彩繪標記和照明、宣導禮讓行人等。
  • 交通部系統性改善:交通部提出三大改善原則,並啟動行人安全環境改善專案視導計畫,針對人行空間、校園周邊安全、友善示範區及路口執法等重點推動改善。
  • 加強執法與溝通:面對地方抗爭,政府需提升執法力度,並加強與民眾溝通協商,平衡行人安全與地方需求,推動長期且多方合作的行人安全提升。

總體而言,台灣行人交通安全的改善需結合政策規劃、執法強化與社會共識建立,才能有效提升行人路權保障與交通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