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氣質與嬰兒行為模式密切相關,氣質被定義為嬰兒對內外刺激的先天行為反應模式,主要由基因決定,是嬰兒與生俱來的特質。這種氣質在嬰兒期即展現出來,並影響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與情緒反應。
根據美國兒童精神病學家Thomas與Chess的研究,嬰兒氣質可從九大向度來評估,包括:
- 活動量
- 規律性
- 趨避性
- 適應性
- 反應強度
- 反應閾值(敏感度)
- 情緒本質
- 注意力分散度
- 堅持度
這些向度組合成不同的氣質類型,進而影響嬰兒的行為模式。
Thomas與Chess將嬰兒氣質分為三大類型:
氣質類型 | 特徵描述 | 約占比例 |
---|---|---|
好養型 (Easy) | 生理規律、適應新環境快、情緒愉悅、對新刺激呈趨近性 | 約40% |
慢吞吞型 (Slow to warm-up) | 活動量低、反應強度小、適應慢、情緒偏負向、較退縮逃避 | 約15% |
難養型 (Difficult) | 規律性低、排斥新刺激、適應性差、反應強烈、情緒負向 | 約10% |
此外,約有35%的嬰兒氣質無法明確歸類於上述三型。
氣質不僅影響嬰兒的行為表現,如哭鬧、親近或退縮,也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了解嬰兒的氣質特點,有助於父母採取更適合的育兒策略,促進嬰兒的健康發展與情緒調適。
所以,嬰兒的天生氣質是其行為模式的基礎,透過九大向度的評估與三大氣質類型的分類,可以更清楚理解嬰兒的行為特徵,並依此調整教養方式,達到更有效的育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