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午餐供應群組的組織與合作模式主要是為了提升午餐廚房的效能與資源共享,並確保學生營養午餐的品質與管理。以下為主要的組織架構與合作模式說明:

1. 午餐供應群組的組織架構

  • 供應學校:具備自設廚房的學校,擔任群組的召集學校,負責整體協調與管理。
  • 受供應學校:無自設廚房或採購需求的學校,加入供應群組,派代表參與採購招商、廚房管理及供應管理等相關作業。
  • 午餐供應委員會:各學校需成立午餐供應委員會或相當性質的組織,負責綜理學校午餐工作,包含菜單設計、營養把關、衛生管理等。

2. 合作模式

  • 公辦公營:學校自設廚房,自行聘請廚工並採購食材,完全由學校管理供餐。
  • 公辦民營:學校提供場地,委由團膳公司進駐供餐,學校負責監督。
  • 民辦民營:學校透過發包採購,由得標團膳公司供應午餐。
  • 集中廚房模式:部分無廚房學校由具備廚房的學校(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以中央廚房方式協助供餐,形成供應群組。

3. 群組運作流程

  • 供應學校負責召集並協調群組內各校的午餐供應事宜。
  • 受供應學校需派代表參與群組的採購、廚房及供應管理,確保各校需求被納入考量。
  • 受供應學校於合約結束前三個月,會同家長會進行家長意願調查,評估是否繼續參與供應群組。

4. 供餐標準與管理

  • 群組內學校午餐須符合營養標準,設計均衡且多樣化的菜單。
  • 鼓勵以全穀根莖類為主食,並設置蔬食日以促進健康飲食。
  • 依據學校規模,設置營養師把關午餐品質。
  • 午餐供應時間通常為每學期上課期間的五日制。

總結:學校午餐供應群組透過「供應學校」與「受供應學校」的合作模式,結合自設廚房與團膳公司資源,並由午餐供應委員會負責管理與監督,達成資源共享、提升供餐效率與確保學生營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