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午餐供應會議的召開頻率與討論重點如下:

召開頻率

  • 自立午餐學校(含自設廚房學校及受供應學校):至少於學期初、期中及期末定期召開午餐供應會議。
  • 公辦民營學校:建議每月召開午餐供應會議。
  • 法規規定: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會議,必要時可召開臨時會議。

討論重點

  1. 期初會議

    • 檢視前年度及前學期帳務收支情形。
    • 確認菜單菜色及營養分配。
    • 規劃餐費收入及支出配置比例。
    • 規劃自設廚房維護修繕計畫。
    • 規劃當學期健康飲食教育及衛生禮儀教育辦理方式。
  2. 期中會議

    • 檢討菜單菜色及營養分配情形。
    • 檢視當學期收支情況是否得宜。
    • 檢視各項食材契約履約情況及額度確認。
    • 檢視各類食材及水果支出比例是否適當。
    • 檢視廚房設備、人事、食材運用情形。
    • 檢討午餐反映問題及追蹤改善狀況。
    • 檢視健康飲食教育及衛生禮儀教育辦理進度。
  3. 期末會議

    • 進行期末檢討,包含菜單、供餐品質及供應業務報告。
    • 討論下一學期的供餐計畫及採購事宜。
    • 檢討整體午餐供應狀況及改進措施。
  4. 其他重要討論事項(依據法規):

    • 學校午餐供應計畫及收費審議。
    • 膳食供應品質管理。
    • 膳食供應廠商評選、採購方式及程序訂定。
    • 採購契約內容及廠商違約處罰審議。
    • 餐飲衛生自主管理機制建立。
    • 其他與學校午餐供應相關事項。

組織構成

  • 會議委員通常由校長(主任委員)、學校各處室主任、教師代表、家長會代表(家長應占四分之一以上)組成,並設執行秘書協助會務。

以上資訊綜合說明了學校午餐供應會議的召開頻率與主要討論重點,確保午餐品質、營養均衡及經費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