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對親人與陌生人的反應差異及其發展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階段與面向:

  • 初生嬰兒階段:剛出生的嬰兒對親人與陌生人沒有明顯差異,因為他們尚未能分辨不同的人臉。

  • 4個月左右:嬰兒開始能分辨不同的臉孔,對親人與陌生人開始有不同的反應。

  • 6至7個月:嬰兒對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產生特別的依賴和情感,表現為不願與母親分開,若被抱離母親身邊會哭泣,同時開始出現對陌生人的害怕(怕生現象)。這種害怕陌生人的反應,從生物學角度看,有助於嬰兒生存,因為與母親保持接近能提高安全性。

  • 9至12個月:嬰兒對照顧者有明顯偏好,遠離照顧者時會哭泣,對陌生人則感到害怕和焦慮,甚至可能以憤怒表達需求。

  • 8個月以上:嬰兒的「叫名反應」明顯,能清楚辨認家人與陌生人,並開始具備基本社交能力,如向家人說再見,對陌生人打招呼。此時嬰兒也會根據個人特質選擇與某些陌生人互動或保持距離,反映出早期社交選擇的雛形。

發展意義

  • 安全感與信任的建立:嬰兒對親人的依賴和對陌生人的警戒,代表他們開始建立對他人的信任與安全感。成功的早期情感經驗能促進日後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心與安全感,反之則可能導致情感恐懼和不安。

  • 適應環境的生物學基礎:保持與母親的接近提高生存機會,怕生現象與嬰兒開始自主行動(如爬行)同時出現,顯示這是適應環境的自然行為。

  • 社交能力的萌芽:嬰兒逐步能辨識人臉、模仿語調、表達情緒,並開始有選擇性地與人互動,這些都是社交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

總結來說,嬰兒對親人與陌生人的不同反應反映了他們情感與社交能力的發展,這對其未來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及適應環境均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