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對陌生人的警戒與自我保護行為主要表現在陌生人焦慮與依附行為上,這是嬰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
陌生人焦慮通常在嬰兒約6個月大時開始出現,因為此時嬰兒開始能夠分辨熟悉的人與陌生人,對不熟悉的人會產生警戒、害怕、退縮、哭鬧等反應。這種焦慮可能持續到一歲甚至兩歲左右。
-
這種警戒行為的原因是嬰兒已經對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的臉孔有深刻記憶,當遇到陌生人時,會將陌生人的臉孔與心中熟悉的臉孔做比較,若不符合,嬰兒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
-
嬰兒的依附類型也會影響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根據Ainsworth的研究,安全型依附的嬰兒在媽媽在場時會較友善地對待陌生人,而不安全型依附的嬰兒則可能表現出抗拒、逃避或紊亂的行為。
-
在面對陌生人時,嬰兒若在媽媽懷裡,通常能保持較鎮定的狀態,這也是舒緩嬰兒焦慮的有效方法。
-
嬰兒的這種警戒行為並不代表他們不愛親友,而是因為心中尚未建立起對陌生人的安全感,這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
所以,嬰兒對陌生人的警戒與自我保護行為是其認知與情感發展的自然階段,透過依附關係的建立與照顧者的陪伴,可以幫助嬰兒逐漸克服對陌生人的恐懼,增強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