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腹痛伴隨分泌物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並且每種情況都有不同的醫療建議:

  • 子宮收縮與早產或流產風險:懷孕中期出現下腹悶痛、肚子發硬隆起,若伴隨出血性分泌物,可能是早產或流產的徵兆,應立即就醫評估。

  • 泌尿道感染:孕婦若有下腹刺痛、解尿時灼熱感、頻尿,甚至高燒、側背痛,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此時需服用抗生素治療,並注意多喝水(每日約2000c.c.以上)、勤換護墊、避免憋尿及正確擦拭方式,以防感染加重。

  • 尿路結石:子宮增大壓迫輸尿管,導致尿液滯留形成結石,會引起下腹側邊至後背的尖銳刺痛,疼痛劇烈時需立即就醫。

  • 子宮肌瘤:孕期激素變化使肌瘤快速增大,可能造成下腹隱痛,尤其局部壓痛明顯。醫師會視情況給予止痛藥或安胎藥。

  • 先兆性流產:懷孕前20週內若出現下腹脹痛、出血,伴隨腰痠、下腹痙攣,需儘速就醫,休息並配合醫療可望繼續懷孕。

  • 子宮外孕:胚胎著床在子宮外(如輸卵管)會引起腹痛及異常出血,屬緊急狀況,需立即就醫。

醫療建議

  • 及早就醫評估:孕婦若出現腹痛伴分泌物,尤其是出血性分泌物,應盡快就醫,提供醫師完整的孕週、疼痛部位、疼痛性質、頻率及其他症狀,有助判斷病因。

  • 注意感染預防:保持個人衛生,勤換護墊,避免憋尿,正確擦拭方向,並多喝水,有助預防泌尿道感染。

  • 遵醫囑用藥:泌尿道感染或其他感染需使用醫師處方的抗生素,切勿自行用藥。

  • 警覺急性症狀:若腹痛劇烈、持續、伴大量出血或發燒,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總結來說,孕期腹痛伴隨分泌物可能涉及多種原因,從生理性子宮收縮到感染、結石、肌瘤或流產風險,孕婦應密切注意症狀變化,並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與治療,以保障母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