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在子宮內的味覺感知與食物偏好形成已有科學研究證實,胎兒從妊娠14週開始,味蕾就能檢測與味道相關的化學物質,到了妊娠24週,胎兒甚至能感知氣味分子。胎兒透過吸入和吞嚥羊水,接觸到母親飲食中不同的味道,這些味道會影響胎兒的反應,例如當孕婦食用胡蘿蔔時,胎兒會露出微笑,而食用羽衣甘藍時,胎兒則會做出鬼臉。

研究指出,胎兒不僅能感知和區分不同味道,若在子宮內反覆接觸某些味道,還會開始學習並建立對這些味道的記憶,這意味著食物偏好的形成過程比以往想像的更早,從子宮內就開始了。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的飲食習慣,可能對寶寶出生後的食物偏好和飲食行為產生長遠影響,有助於塑造孩子更健康的飲食習慣,並可能減少斷奶後挑食的情況。

不過,目前的研究仍屬基礎階段,科學家強調需要更多長期和大規模的後續研究來深入了解胎兒味覺感知對兒童飲食行為的具體影響。總體而言,胎兒在子宮內的味覺感知與食物偏好形成,是透過羊水中母親飲食味道的傳遞,並在胎兒期開始建立對味道的記憶與偏好,這對未來嬰兒的飲食習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