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項研究顯示,胎兒在子宮內已能感知味覺,且孕婦的飲食會影響胎兒對味道的反應,進而可能影響其出生後的飲食偏好與挑食行為

  • 英國杜倫大學的研究利用4D超音波觀察100名孕婦懷孕32至36週時的胎兒反應,發現胎兒能對不同味道做出明顯表情反應,例如孕婦攝取羽衣甘藍(苦味)後,胎兒會露出「哭臉」;而攝取紅蘿蔔(甜味)則會露出「笑臉」。這是首次直接觀察胎兒味覺反應的研究。

  • 胎兒約在孕期22至25週時,味覺系統已發展成熟,能透過吸入羊水感受到孕婦飲食的味道。孕婦飲食的多樣性會使胎兒接觸到更多不同味道,可能有助於降低寶寶出生後的挑食傾向。

  • 研究指出,孕婦若能保持健康且多元的飲食,讓胎兒在子宮內接觸多種味道,有助於建立寶寶出生後的飲食接受度,但不建議孕婦為了避免寶寶挑食而強迫自己吃不喜歡的食物,因為母體健康與心情舒適才是首要考量。

綜合以上,孕婦的飲食習慣與飲食多樣性,確實與胎兒味覺發展及未來挑食行為有關聯,胎兒在子宮內已開始形成對食物味道的偏好,這為理解挑食行為的起源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