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在夏季爆發的原因與機制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
高溫與大量流汗:夏季氣溫高,患者容易大量流汗,汗水長時間停留在皮膚表面,會刺激皮膚,導致皮膚乾燥、發炎和搔癢感加劇。汗液中的鹽分和其他成分可能破壞皮膚屏障功能,使皮膚更脆弱。
-
皮膚屏障功能異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表皮功能本身就異常,皮膚保護力下降,水分容易散失,造成皮膚乾燥和脆弱,進而使過敏原更容易侵入,引發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導致發炎和搔癢。
-
過敏原增加:夏季塵蟎、寵物毛髮等過敏原數量增加,加上悶熱潮濕的環境,有利於過敏原滋生,這些過敏原容易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
-
環境濕度變化:夏季雖熱,但空調冷氣房內空氣乾燥,若濕度過低,會加劇皮膚乾燥,反而促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維持適當的環境濕度(約50-55%)對減少發作有幫助。
-
其他誘發因素:游泳池中的氯氣、日曬、心理壓力等也可能刺激皮膚,促使病情惡化。
機制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基因和免疫系統異常,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水分流失加劇,外界刺激(如汗水、過敏原)容易引發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導致慢性發炎反應,表現為紅腫、搔癢、乾燥等症狀。
防治建議包括避免大量流汗後不擦乾,保持皮膚濕潤,使用低敏感性清潔用品,維持環境適當濕度,避免抓癢和接觸過敏原,並注意游泳池氯氣刺激。
總結來說,夏季異位性皮膚炎爆發是因為高溫悶熱導致汗水刺激、皮膚屏障功能受損、過敏原增加及環境濕度不適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誘發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皮膚發炎與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