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皮膚敏感主要指嬰兒皮膚容易對外界刺激產生過敏反應,常見症狀包括紅疹、發癢、乾燥粗糙等,異位性皮膚炎是其中一種常見的慢性過敏性皮膚炎,通常出現在臉部、脖子、頭皮、手肘和膝蓋等部位,會引起皮膚發紅、發癢及乾燥,治療上可能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並需避免過敏原,如特定食物或衣物材質。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則是一種常見於出生後1週至3個月內的慢性丘疹鱗屑性皮膚病,俗稱「搖籃帽」,好發於頭皮、額頭、臉頰、耳朵、耳後、胸部及腋下等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部位。其特徵是皮膚出現帶黃色油膩的細微鱗屑,與母體荷爾蒙影響有關,通常在嬰兒約半歲時可自行痊癒。護理上建議使用溫和、不含香精及酒精的清潔產品,清潔後塗抹保濕潤膚霜以維持皮膚滋潤。

兩者主要差異在於脂漏性皮膚炎多因皮脂分泌旺盛及母體荷爾蒙影響,症狀多為油膩鱗屑,且多半會自然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則為過敏性炎症,伴隨乾燥及強烈搔癢,需積極避免過敏原並可能需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