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對學生請假的看法與心態通常是多層次且複雜的,並非單純視為缺席或逃課。

  • 請假背後的訊號與關懷:老師往往看到學生請假不只是「缺席」,更可能是一種求救、一種掙扎,甚至是對學校體制的微小抗議。學生請假的理由雖然表面上是生病、家事或比賽等,但實際上可能隱含學生的心理壓力或情緒困擾。

  • 心理假與老師的態度:隨著心理假(身心調適假)制度的推行,老師開始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也需要被重視。心理假不需提出醫療證明,強調的是學生內心狀態的休息與調適。老師會將心理假視為學生發出的訊號,思考是否需要提供專業協助或其他支持。

  • 老師的擔憂與矛盾心態:部分老師會擔心學生濫用心理假,將其當作逃避課業的藉口,甚至有老師認為學生變得「草莓族」,較脆弱不堅強。但也有老師願意正向看待心理假,認為這是照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 家長同意的壓力與老師的角色:心理假需要家長同意,這讓部分學生感到壓力,因為家庭環境可能是學生心理壓力的來源。老師在這過程中常扮演橋樑角色,協助學生與家長溝通,並給予親子間的建議,促進理解與支持。

總體而言,老師對學生請假的心態是從傳統的「缺席」觀念,逐漸轉向理解學生身心狀況的多元面向,既有關懷也有擔憂,並希望透過請假制度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健康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