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請假對學習與心理狀態的影響可從學業表現與心理健康兩方面來探討:

1. 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 研究顯示,高中職學生的缺曠課(包括曠課與病假)對學期平均成績有明顯負向影響,曠課對成績的負面影響約為18.8%,病假則約為6.9%。
  • 此外,學生在高中職時期的缺曠課狀況會延續到大學,且缺曠課、請假總數越多,未來大學的學業表現越差,曠課對大學成績的負向預測力約為17%。
  • 五專學生的曠課與病假時數也被證實對學習成效有負向顯著影響。

2. 對心理狀態的影響

  • 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重視,部分高中開始試辦「心理健康假」,讓學生在心理壓力過大時能適時請假休息,幫助其覺察情緒並進行自我調整,避免長期心理問題惡化。
  • 然而,心理健康假的實際請假率極低,原因可能包括心理假認知不足、社會污名、課業壓力及家長或師長的壓力,導致學生不敢或不願請假。
  • 學校可透過推廣心理健康教育、減少污名化、提供心理諮商資源等措施,協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

綜合來看,學生請假(尤其是曠課與病假)對學業表現有顯著負面影響,且請假行為在不同教育階段具有延續性;而適當的心理健康假制度則有助於學生心理調適,但實施成效受限於社會與校園文化因素。學校應平衡學業要求與心理健康支持,促進學生整體福祉。